「藏風聚氣,見水為止。」郭璞的《葬經》這是一本學習風水之人必讀的書,由風水大師郭璞所著。其中對於風水做了最簡單扼要地解釋,事實上在早期風水學稱為勘輿學,堪〜探究訪查,輿〜是高起的山丘,在葬經之後,大家才習慣用「風水」來稱呼這門學問,我們在教學上常跟學生提到,學習任何學問都必須知道它的起源,因為唯有知道它的起源,才會了解其真正的意涵。例如:游泳的起源,在於人希望可以浮在水上並且移動,所以我們會知道游泳要做的事情就是,不要沉下去跟會移動,在這個兩大要素之下我們透過經驗的累積,來修正游泳的方法,進而達到更有效率或者更漂亮的完成這件游泳事情;因此,任何的動作其實都不能違背這兩大要件。
有了這樣的做學問的基礎,去討論後面的理論才有意義,才不會覺得所學的東西彼此衝突而不自知;同時對學問發展的原意有了了解,自然也就不會去神化它或者在學習上走偏。之前我聽過有人說到起文王掛要敬拜四方,一拜伏羲、二拜黃帝、三拜文王、四拜孔子,基本上起掛前無論是念咒或者焚香淨身,任何的儀式動作,其實都是因為卦象是透過天人感應的理論才能形成,這些儀式無非就是要讓自己靜心下來,強化自身感應能力,讓起掛的時候較能接受外界磁場,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(日本占掛大師高島吞象,甚至屏住呼吸讓自己快窒息了才取掛,因為他覺得人在將死之時最有感應力);所以敬拜那些傳說中設計六十四卦的人我也可以接受,反正就是找個人來冥想一下,讓自己感覺上有個依靠,而這個對象其實換成誰大致上也都沒有太大問題(且我們目前所用的文王掛其實跟文王沒有太多的關係,而是形成於東漢年間)。但是拜孔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因為孔子註解易經?問題是他註解的那本易經根本不是占掛用的,而且子不語怪力亂神,他根本不太贊成占掛,那你還拜他?
舉凡此類的例子十分的多,這也是造成傳統命理讓人覺得無法信賴,以至於無法推廣的原因之一,甚至造成在學習上面難以精進,因為一開始你就不知道他背後真正的需求起源,以及依照這個起源所產生的原理,無法了解原理與目標,自然容易學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噱頭,輕則降低學習效率,重則將自己陷入無限輪迴的學習障礙中,因此我們在學習風水之前,也必須知道風水的起源與其目的性。
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風水,可以大致上分為陰宅與陽宅,而正式體系出現在於先秦到西漢年間,事實上在早期是不分陰宅、陽宅的,而風水中很重要的概念的【藏】、【流動】、【止】(聚氣藏風,界水而止,但是不能是死的,不動的否則就是死的氣,所以要能藏能止還要能依照我的所需去流動),最原古時代是起源於人住的地方,由於原古時代的人較無能力抵抗大自然環境變化、甚至是野獸的攻擊,因此要能將自己藏起來,將自己的食物以及家人藏好,讓自己可以在安穩的窩內生存;藏好之餘還要畫下地界,讓野獸無法靠近;最後要讓自己還可以方便外出打獵活動,所以交通要道必須暢通、氣要能流動。當基本居住條件被滿足之後,就逐漸演變成部落彼此的防禦,讓自己能外出但是要防禦別人打進來搶奪我的物資,再最後就演變成兵法布陣。【藏】主帥,【界】畫出勢力範圍,能隨意【流動】兵力,讓自己進可攻退可守,這樣的學問,隨著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,以及經驗的累積逐步的越加的精深,並且搭配華人文化中對於自然的觀察,而發展出來的陰陽五行理論,搭配上起源於我們文字以簡單的占卜符號而形成的記事符號【八卦】以此為方位,再將上述對於藏、界、流動的需要,以此整理出一套學問,這就是風水的起源與由來。
這套學問如同每一種學科在慢慢豐富完整之後,開始因地因時制宜逐漸地依照個人、各地方文化差異、以及市場需求,分別形成了《兵法》、《奇門遁甲》、《風水》。若去深究這三學問的本質就不難發現其共通性,都是為了保護自身,並將自身能力放大的一種學問;如同穿了一套戰鬥盔甲一般,只是這套盔甲應用在風水上是利用地形地勢來完成,而其中陰宅是結合了宗教學上對於人死後世界的解釋,利用人與後留下的魂魄,用增加磁場力量來福蔭後代子孫;陽宅則是對應自己所使用,因此,學習風水必然需要先了解自身的需求,以及風水學的極限。
例如桃花本來就很旺盛人,在陽宅上斷然就不能再去增加桃花了,而個性較沒有企圖心的人若希望事業有發展,就不能給他一個讓人看了心靈平靜的寬廣深遠又平緩的朱雀位,因為那只會讓人心靈安詳想退休。所以風水也如同命盤一樣,其實沒有絕對的好壞,要看怎樣用它,也如同所有命理學一樣,其實都是有其侷限性的,一個命格破敗到極致的人不可能因為風水的更動而忽然富甲一方(實務案例上通常是這個人本來運限走到本會如此,風水只是推了一把的力量,從80分加到95分)。有了這些基本的認識之後,才能夠幫助我們在學習風水上有效率而且在使用上有直接的成果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希望了解紫微斗數嗎?小澂寶人文講堂有最簡單輕鬆並且實用的課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